Slide z
欢迎访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铜仁市委员会 当前时间:

发言摘登丨九三学社铜仁市委:锚定老有所养“民之大事” 织密普惠可及“服务网络”

10月30日,市政协三届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编制协商议政。近期,铜仁政协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对部分发言材料进行摘登,敬请关注。


覃仁猛委员代表九三学社铜仁市委发言:

 锚定老有所养“民之大事” 织密普惠可及“服务网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发展普惠型养老产业、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成为回应群众期盼的民生工程和推进城乡融合、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先后出台《铜仁市养老托育健康发展整体解决方案》《“十四五”铜仁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政策,不断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截至2024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74.46万人,老龄化率约16.5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现有养老服务机构81家,床位6374张,收住老人3850人,其中特困和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人2563人。当前,普惠型养老产业有效供给不足,仍然存在思想认识“双重偏差”,顶层设计“城乡分割”,政策体系“供需错位”,市场主体“动力不足”,配套设施“城乡不均”,专业队伍“引留两难”等突出问题。为此,建议:

第一,锚定“城乡统筹”,构建全域养老新格局。一是将普惠型养老产业纳入铜仁市“十五五”规划及年度重点工作,明确“城区提质、乡镇布点、农村覆盖”路径,按“政府兜底、普惠扩面、市场选供”原则,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全域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二是建立“市级统筹、县乡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部门协同,将普惠型养老产业发展纳入考核,破解“多头管理、协同不足”问题;三是制定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专项规划,明确乡镇建设普惠型养老服务中心、行政村建设养老服务站,优先覆盖留守老人集中的村寨。

第二,聚焦“标准适配”,筑牢规范发展根基。一是加快养老服务地方立法调研,为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二是组建市级养老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结合实际制定差异化标准:城区侧重“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文化养老”,农村侧重“互助养老、上门服务、基本照料”,覆盖机构、社区、居家、医养结合等全领域;三是建立“星级评价”机制,将评级结果与政府补贴挂钩,引导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发展。

第三,突出“国企引领+民资参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依托市属国有企业组建专业化养老服务平台公司,积极打造“梵净山康养”区域品牌;二是推出“普惠养老合作计划”,加强国有平台公司与民营机构合作,国企建场地设施,民企负责运营,政府给予床位补贴支持,降低民企投资风险;三是引导市场主体依托生态优势,积极开发“康养+旅居”“康养+中医药”等特色普惠产品,并把价格控制在普通家庭可承受范围。

第四,补齐“农村短板”,织密社区养老网络。一是强制要求城市新建住宅区同步配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二是实施“农村养老设施改造工程”,利用闲置用房改建普惠型养老服务中心(站),配备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健康监测等基本功能,打造“30分钟农村养老服务圈”;三是推广“农村互助养老”,由村集体牵头,组织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留守老人,政府给予互助带头人补贴,同时链接乡镇卫生院、志愿者团队提供定期服务;四是大力推进城市社区普惠型养老服务中心(站)、助餐点等建设。

第五,创新“多元投融资”,破解资金瓶颈。一是设立“普惠养老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参与,重点支持普惠型养老设施建设及智慧产品开发;二是推出“普惠养老信贷产品”,协调银行金融机构给予低息贷款,政府提供贴息支持;三是探索“养老+文旅”融合融资模式,将普惠养老项目与旅游项目结合,吸引文旅企业投资,实现“以旅养养、互利共赢”。

第六,健全“育留机制”,壮大专业队伍。一是制定养老服务人才专项扶持政策,深化“校地合作”,支持辖区高等职业院校扩大相关专业招生规模,推行“订单式培养”,定向为本地养老机构输送人才;二是构建“养老护理员职业发展通道”,将技能等级与薪酬、职称评定挂钩,定期开展“最美护理员”评选,提升社会认同感;同时鼓励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兼职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并给予额外劳务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