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 z
欢迎访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铜仁市委员会 当前时间:

发言摘登丨民建铜仁市工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10月30日,市政协三届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编制协商议政。近期,铜仁政协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对部分发言材料进行摘登,敬请关注。

 

陈燕林委员代表民建铜仁市工委发言: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铜仁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坚实的基础,也有客观的需要。2024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49.8亿元、增长4.9%,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3.9%、8%、4.1%,经济总量跨入全省第2方阵。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首位产业产值占全省38.4%、规模稳居全省第1;抹茶纳入全省“两红三绿一抹”茶产业发展战略,产销量全国第1;佳里佳“陈薯”粉销售额超7亿元、增长108.5%;规上软服业收入增长36.5%,增速全省第1。

虽然我市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产业体系总体上结构不优、创新不足等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加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原有的国际、国内的产业分工格局正在打破。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此,建议:

一、坚持产业生态耦合协同的理念,做好顶层设计。根据我市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发展机遇,坚持产业生态理念,按照协同耦合发展思路,系统谋划产业的横向结构、纵向链条、空间布局,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统筹各产业合作与资源共享,科学做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共生、协作发力的顶层规划设计和现实制度安排,推动孤立化企业发展向关联企业耦合化协同创新转变,同质化产业汇聚向高质量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的产业发展,既要充分利用好区域生态优势,更要充分发挥好黔东工业聚集区的区位优势和乌江流域的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做好产业选择和空间布局。黔东工业聚集区要持续做大做强优化提升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重点发挥好“一核五区”各自的功能定位,促进产业的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乌江流域各县资源禀赋较好,乌江航运优势加快形成,要重点推进工业、农业和文化旅游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生态区和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

二、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思路,做优产业体系。一是千方百计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鼓励引导传统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升级和重大装备更新,大力提升企业数智化转型水平,持续推进各行业数智技术赋能,推动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抓好冶金、化工、建材企业的“含绿量”,通过技术进步等方式,持续提升清洁化生产、资源化利用、循环化发展的新路。加快玉屏大龙合金产业园建设进度,实现合金企业集中布局、优化配套、降本增效。持续加大松桃锰产业废渣的减量化、清洁化、无害化、资源化,解决锰产业发展的瓶颈,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二是全力以赴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引擎。持续增强我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的集群性、融合性和技术原创性,加大低品位锰矿开发利用技术研发,推动产业链向高端、终端和价值富集端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积极推动风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耦合发展,加快万山-大龙“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积极谋划碧江、铜仁高新区“源网荷储一体化”产业生态的规划。三是积极主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性,增强发展后劲。紧紧围绕国家重点推进的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结合我市实际精准谋划、抢抓先机加快发展,积极在大龙开发区、万山经开区和碧江高新区、铜仁高新区规划布局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半导体、氢能、生物质能、新型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新型储能以及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要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新领域寻求突破点。

三、坚持市场需求人民需要的导向,做优供给结构。结合我市资源、产业、生态等区域特色和发展优势,瞄准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方向,强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利用,着力提升“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品牌价值。重点聚焦铜仁农业特色产业优势,把优势单品贵州抹茶、思南黄牛、佳里佳陈薯、玉屏油茶、德江天麻、铜仁黄精做成梵净山大品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梵净山、佛顶山、麻阳河天然氧吧做成旅居天堂,加大碳汇、碳票、活力木交易,释放生态产品调节服务价值活力。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四、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举措,增强发展保障。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按照“缺什么引什么、弱什么补什么”原则,围绕我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统筹重点领域难点、重点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向,搭建优质企业与紧缺人才对接渠道,为重点项目配人才,为重点人才挑项目,实现人才与产业的同频共振、协同发展。积极推进“校聘企用”,建立铜仁学院、铜仁职大等高校和中伟集团、红星锰业、汇成新材料等企业的人才双向流通机制。着力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条件,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按产业需求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中试、应用验证平台,推动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