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摘登丨龚静委员:大力提升铜仁高等教育水平 服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10月30日,市政协三届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编制协商议政。近期,铜仁政协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对部分发言材料进行摘登,敬请关注。
龚静委员发言:
大力提升铜仁高等教育水平 服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刚刚闭幕不久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诊断现状发现,贵州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错配、就业难与招工难等矛盾凸显;关键领域人才紧缺,成为创新突破和产业发展“卡脖子”障碍;科研方向与国家战略及区域发展脱节。审视铜仁高等教育,也面临多重挑战。一是高校布局结构欠优,铜仁学院办学面积小、铜仁职业技术大学三个校区办学,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面临转型压力。二是学科专业适配产业不够,新型功能材料专业集群、生态食品饮品药品专业集群、“人工智能 +”新兴专业等占比不足。三是科技创新的牵引带动不强,科研平台支撑产业发展呈现“小、散、弱”状态。四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强,面临领军人才短缺与新兴领域人才结构性缺失的双重挑战。五是产教融合深度不足,协同机制缺失,企业参与度低。
为此,建议:
一、整体规划高等教育布局。明确“做强铜仁学院、做优铜仁职业技术大学和贵州健康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做强铜仁学院,支持其“申大”“申博”,以完善铜仁“专本硕博”高等教育体系。做优铜仁职业技术大学,要聚焦专科到本科办学的内涵发展。做优贵州健康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要应对数智化与少子化挑战,通过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竞争力,比如,谋划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本科合并或与高职院校整合升本。同时,要着眼百年发展所需,规划好高等教育用地,优化空间布局,拓展铜仁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大学校区面积,助力铜仁职业技术大学实现一校一址办学。
二、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依托矿产资源、生态资源和黔东红色文化资源,规划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对人才需求稳定的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重塑内涵、数智转型,培养文科创新人才;对铜仁产业发展急需的新能源、食品药品、人工智能等学科专业,加快新增、设置微专业、开设微课程,培养市场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前瞻部署面向科技前沿、需求不确定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如智能制造与生物医药,为未来产业储备人才。
三、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效能。重视基础研究,引导高校围绕铜仁产业发展需求,重塑科技创新平台,培育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技术攻关,组织高校科研人员围绕铜仁产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集中优势资源攻克锰渣处理、电池储能等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重视科研成果转化,打通高校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的“最后一公里”,支持高校建设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转移人才队伍。
四、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学科平台聚才机制,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加大战略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加强对铜仁学院化学(ESI前1%)、材料学科和林学学科、铜仁职业技术大学农学学科等重点投入,打造特色学科平台,吸引高端人才集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等措施,营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五、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完善校企合作制机制,探索创新“教学、科研和产业相互促进”模式,政府引导,高校和企业深度融合,推进产教融合型课程、平台、专业、教师、学院建设。强化学科产业互动,引导企业加大资源投入,与高校共建重点学科、联合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和应用。
六、探索校政企协同治理机制。建立多层次组织保障体系是推进一体化的基础。成立市级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领导决策机制,试点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推行“一盘棋”工作模式,建立教育部门与科技、人社等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