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区政协:精准帮扶让传统村落蝶变重生
秋高气爽的时节,踏入碧江区漾头镇茶园山村,仿佛穿越时空步入到一条古老的时光通道。一栋栋古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马蹄形的山坳中,花草竹木点缀其间,与古树、青山共同勾勒出一幅极具韵律感的村巷景观。砖石围墙、木屋石巷相互映衬,格扇门窗雕刻精美,青石庭院干净整洁,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时光好像在这里慢了下来。这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离不开碧江区政协多年来的倾情帮扶和持续推动。
茶园山村,距铜仁市主城区17公里,距漾头镇集镇中心24公里,占地面积达13.6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民组,共335户1067人。其中,常住人口116户233人,现有建档立卡脱贫户66户211人,监测户4户8人,低保户31户55人。茶园山村的名称源于徐福后裔、南明广西按察使副使徐以暹的移居,起初名为“察院山”,后谐音演变为“茶园山”。这里不仅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贵州极具魅力的民族特色村寨,更享有“黔东第一历史文化古村”的美誉,这里是清代贵州第一女诗人许韵兰的丈夫徐楘(清代贵州著名学者、诗人)的故乡,300多年来,这里世代书香,人才辈出,先后涌现出86位诗人,35位书画艺术家,是贵州省少有的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村。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基础设施薄弱,发展一度滞后。碧江区政协自帮扶茶园山以来,倾力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变劣势为优势,多次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深入调研,摸清村落现状,找准发展瓶颈,制定了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强化协同协作,成功谱写了“政协助力、乡村蝶变”的精彩篇章。
精准调研,科学规划引领发展新方向
碧江区政协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联系包保茶园山村并任指挥长,定期进村入户开展调研指导,多次组织文史民宗、农业农村、建筑规划、文化旅游等领域委员和专家到茶园山村走访调研,对古建筑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召开专题协商会、对口协商、院坝协商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并与村支两委协商统一思想,因地制宜地形成了茶园山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及一村一策发展思路,明确了“保护优先、传承创新、融合发展、合理利用”的发展新路径,为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近年来,碧江区政协帮扶茶园山以来,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安排11名机关干部职工与18户脱贫户结对帮扶,深入开展入户走访排查,分类施策、因户施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全面补齐短板,建立帮扶台账,严格实施动态管理,筑牢防返贫底线。同时,区政协主要负责同志注重夯实基层党建根基,亲自督促指导推动加强联系村党组织建设,选齐配强村支两委工作力量。截至2025年8月,区政协主要负责同志累计深入该村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上级重要会议精神10余场次,讲授主题党课6堂次。区政协机关二支部与村党支部开展联建“主题党日”活动5次,促进村党组织“三会一课”常态化长效化,村级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
多方协调,汇聚资源改善基础设施
据碧江区政协机关驻茶园山村原第一书记徐礼同志介绍:“自我于2017年到茶园山村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以来,虽然有了通村公路,但是公路路面狭窄,部分路段宽度仅能容纳一辆小型车辆单向通行,且坡度大、弯道急,又没有加装安全防护栏,车辆出行安全隐患较大。”此外,听区政协机关茶园山村帮扶干部许莎同志说:“刚到茶园山村开展脱贫攻坚帮扶的那两年,村里的电力、通信网络和通讯设施滞后,遇到打雷下雨等极端天气经常断电,手机电脑网络卡顿、信号中断等问题习以为常。”针对这些问题,区政协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交通、水利、住建和区城投集团等单位的支持,帮助该村争取项目、筹集资金。先后拓宽岸背至茶园山通村公路会车道10余处,对马岩村落鹅组至茶园山村村委通村公路进行改扩建,完成黄土坡停车场至观景台的人行步道100米项目建设、龙头组文化广场硬化和大坪组饮水保护凉亭修建,累计投入资金140余万元。
此外,区政协还帮助筹集40余万元资金,将原茶园山村小学教学楼进行改造装修,建成茶园山村集中便民服务中心,村级办公场所焕然一新,“旧场所”迸发了“新活力”,“小阵地”服务了“大民生”。还重点围绕巩固“3+1”保障,在住房、医疗、教育和饮水安全保障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全村破旧危房全面实施改造,贫困户全部住上安全住房。发动农户缴纳合作医疗保险率高达98%,其中建档立卡户缴纳率为100%。2022年争取40余万元资金新建茶园山村卫生室一座,并于2023年初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在教育方面,抓好以脱贫户为重点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全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到100%,教育覆盖率100%。近三年来,协助该村争取专项资金300余万元,修建高位人畜饮水水池7座,提灌泵房5个,惠及全村7个村民组,切实保障茶园山村饮水安全覆盖。同时,深入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实现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100%,改造卫生厕所60余户,完成率达96%。

碧江区政协在茶园山村组织开展院坝协商活动
如今,全村7个村民组组组通硬化道路,户户通水泥路,自来水、照明电、通讯网络设施实现全覆盖,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文化赋能,激活村落内在生命力
茶园山村有着悠久的徐氏耕读文化,境内茶山十景自然风光优美独特。据该村一位徐姓村民介绍:“在脱贫攻坚初期,茶园山村寨环境脏乱差、一些文物被损坏、一片荒芜凄凉的景象。”为守护好、挖掘好村落文脉,变劣势为优势,碧江区政协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古村落”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品牌知名度,通过文化赋能,帮助该村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茶园山的美誉度不断提升,2016年被评为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被评为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近年来,区政协帮助茶园山村成功引进投资商在黄土坡投资190余万元,建成“诗酒田园”民宿和“大地野游”露营基地等旅游项目,另帮助筹集60余万元资金修建旅游石板步道2公里和一个生态停车场。2025年,在区政协主要负责同志的关心帮助下,协调筹集了40余万元资金盘活了茶园山组村民闲置民房,启动建成集旅居、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察院山居”民宿。该民宿自8月份正式投入运营以来,以其优美的环境、精致的布局、真诚的服务获得了众多游客的青睐。此外,帮助争取传统古村落保护、修缮与发展项目资金700余万元,修缮了茶园山古建筑群及周边环境优化整治,利用旧房屋改建乡愁馆近100平方米,新建人行步道、凉亭、停车场、公厕等旅游服务设施,极大改善了茶园山村传统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为提升茶园山村文化内涵,区政协还牵头组织编辑出版了《深山蕴璞茶园山》一书,将茶园山的历史沿革、山水风光、古寨文化、历史名人和经典故事等内容收录其中,该书出版后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碧江区政协组织委员企业到茶园山村开展帮扶捐赠活动
区政协还联合当地党委政府邀请各类艺术家进村开展文学、摄影作品创作采风、“三八”文艺汇演和新春走基层志愿服务送春联等公益活动,让古村落焕发新的文化艺术气息。
产业造血,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
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振兴是关键。近年来,区政协结合茶园山村高海拔环境资源和生态优势,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契机,协助该村大力争取农业产业项目扶持资金,发展“一村一特”产业,打造茶园山村系铜仁主城区“菜篮子”工程,推动村级经济多元化发展。2025年,建设果蔬示范基地24.74亩,种植南瓜20亩、辣椒2.52亩、西瓜10余亩、冬瓜12亩、珍珠花生25亩。引导村民响应粮食安全政策,盘活龙头坝集中连片的50余亩闲置土地,实施玉米、大豆复合种植120亩,水稻种植350亩。协助引进规模诚信企业到该村流转群众土地500余亩,建成黄精、魔芋种植基地,吸纳该村50余人长期就近务工,有效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切实增加群众就近稳定务工收入。近年来,区政协通过“公司+基层+农户”的模式,协调公司与农户签订果蔬订单种植销售合作协议,通过各种渠道帮助村里销售农产品累计10余万斤折合人民币15余万元,积极帮助解决农产品种植和销售后顾之忧。同时,支持发展村级特色养殖产业,建成青蛙养殖基地和生态鱼塘,实现年纯利收入5万余元。2021年至2025年,该村集体经济增收超100万元,脱贫户人均收入稳步提升。区政协帮扶干部全面精准掌握脱贫群众就业信息,深入排查务工人员就业状态,积极为脱贫群众办理跨省务工补贴和交通补贴,惠及资金上万元,帮助66户建档立卡农户争取到产业奖补30余万元。通过公益岗位实现61名困难劳动力就近就业。此外,区政协还积极组织委员企业家、民主党派人士等对贫困家庭开展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帮扶活动,累计金额15余万元,温暖了村民的心。“
近年来,在区政协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茶园山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大力改善,产业发展初见成效,古建筑得到了全面修缮保护,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传承发扬,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茶园山村委会主任徐仁君介绍,今后将持续聚焦茶园山的资源禀赋,着眼长远,内强实力,外树形象,持续深入挖掘徐氏文化和传统农耕文化,通过“旅游+民宿康养+农耕种植+研学+N”等模式,让茶园山村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交织、保护与发展共赢的振兴之路,让世世代代的茶园山人和外来游客都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