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 z
欢迎访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铜仁市委员会 当前时间:

“协”手绘美景 “商”议促繁荣——碧江区政协探索景区协商工作新路径纪实

近年来,碧江区政协立足辖区丰富旅游资源,创新开展“景区协商”,将协商平台前移到景点一线,围绕“在哪里商、商什么、怎么商”等关键环节,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与提质升级。 

建强多元阵地 明确“在哪里商”

把解决“在哪里商”作为“景区协商”的首要前提,通过构建固定与移动互补、线上与线下联动、界别之间协同的多元平台体系,让协商阵地覆盖景区各个关键场景,确保协商随时随地能开展、民意诉求随时随处有渠道。

image.png

区政协组织委员在中南门古城开展景区协商

“固定+移动”结合商。一方面,依托景区现有的“委员工作室”“协商议事室”等固定阵地,组织委员和行业主管部门围绕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度研讨,为决策提供高质量参考。另一方面,针对辖区内2个国家4A级、3个3A级景区及多个重点乡村旅游点分布广、现场问题多的特点,主动将协商会场移至景区景点、项目现场和游客中心,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使提出的意见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线上+线下”集成商。线上,充分利用“微碧江”“碧江融媒”“碧江微政协”等公众号、官方抖音及微信工作群,广泛收集各方关于文旅发展的意见建议和网络留言,畅通民意“快车道”,为精准设置协商议题提供依据。线下,坚持深入现场,针对线上反映的问题实地调研协商。例如,针对群众反映的龙舟赛训练期间部分选手不穿救生衣、水域存在碍航物等安全隐患,区政协及时组织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赴训练水域现场走访勘查,通过协商推动问题整改,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

“界别+协同”联动商。针对景区发展涉及领域广、专业性强的特点,打破界别限制,搭建联动协商平台。如,围绕中南门古城景区同时涉及的文化保护、生态环保、商业运营等多层面问题,整合文艺、经济、工商联、教育等不同界别委员的专业力量,联合开展跨界别调研协商,累计收集并助推落实相关意见建议30余条,有效促进了该景区的提质升级。

聚焦核心领域 厘清“商什么”

把明确“商什么”作为“景区协商”的核心,围绕景区发展的核心领域与群众关切的重点问题,精准选取协商议题,确保协商靶向发力、直击要害。

紧扣规划引领,优化发展蓝图。将景区规划作为协商议政的重要切入点,聚焦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项目策划等关键内容,组织委员和专家深入协商。如,围绕漾头镇茶园山村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时,通过多层面研讨,在长远发展方向、文化内涵挖掘、生态保护红线、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协调性等方面凝聚共识20余条,为提升景区规划品质、优化空间格局、实现综合效益统一提供了有力支撑。

image.png

区政协组织委员在辖区景点开展实地走访调研

助推业态升级,培育发展动能。针对部分景区业态同质化、特色不鲜明等问题,组织委员深入一线考察把脉。以中南门古城为例,委员们提出的“提升传统业态、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文旅IP”等建议被采纳实施。如今,主题餐厅、精品民宿、特色文创店遍地开花,夜经济、康养休闲、研学旅行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景区产品供给从“有”到“优”,辨识度和吸引力显著增强。

聚焦管理服务,提升游客体验。围绕景区管理服务核心环节,着力破解影响游客体验的痛点难点,助力提升景区运营效能、优化游客体验。如,针对瓦屋乡油菜花节期间暴露的交通拥堵、停车如厕难、服务态度不佳等问题,区政协组织该乡政协联络委联合调研协商,推动了一系列精细化整改措施落地。在后续举办的活动中,游客满意度和认可度持续提升,区域旅游形象得到提升。

严守生态底线,推动绿色发展。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将生态保护置于景区协商核心位置。如,在九龙洞景区开发中,就森林火灾风险开展专题协商,推动景区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和“人防、技防、物防”综合施策,实现了重大森林火灾“零发生”。同时,通过宣传《司法保护令》等法规,加强了钟乳石等自然遗产的保护,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的有机统一。

创新方式方法 解决“怎么商”

把解决“怎么商”作为提升协商实效的关键,创新协商形式,构建科学高效的协商流程与机制,确保协商过程深入、参与广泛、成果落地,切实将协商优势转化为景区发展动能。

深化调研协商融合。坚持“不调研不协商”,通过沉浸式暗访、走访商户、座谈交流等方式摸清实情。建立“政协牵头、专委会组织、委员主体、部门协同”机制,在景区一线灵活开展联动、专题、对口、走访等多种形式的协商。如,针对跨部门难题召开联动协商会现场办公;针对专业性强的问题组织对口协商深入交流;常态化开展“庭院式”“茶座式”微协商,直接面向经营主体,认真倾听、用心解决。力求在现场把脉问诊中厘清症结,在充分讨论中凝聚共识,在任务分办中明确路径,切实为景区发展赋能增效。

image.png

市、区政协组织委员就“温泉+康养”项目开展景区协商

拓宽多元参与渠道。“场内”正式协商广泛邀请政府部门、景区管理者、专家、商户、居民、游客等多元主体参与。“场外”通过开设干群讨论、设置意见箱、随机访谈等方式,广泛收集社会各界特别是基层群众“原汁原味”的声音。如,围绕川硐镇天生桥景区开发利用项目,通过“场内+场外”结合,形成“政、商、学、民、游”五位一体的参与模式,促进不同视角充分交流融合,打造开放包容、互动有序的协商格局,最大限度延伸触角、汇聚众智。

构建协商监督闭环。建立“协商-落实-反馈-监督”闭环管理机制,通过专题报告、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载体推动协商成果报送与转化。对党委、政府采纳的协商事项,进行持续跟踪问效,协助推动落实并适时公开情况。特别是对反映的全局性情况、苗头性问题、建设性意见,建立工作台账进行动态跟踪管理,确保协商成果真正从“纸上”落到“地上”,转化为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