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农村婚姻资源“空心化”引发社会问题
《铜仁政协社情民意》2025年第44期:我国人口长期处于男女比例失衡状态,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4年底,我国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2990万人,其中适婚男女人口比例约为129:100。因适婚男女比例失衡衍生的择偶难、人口出生率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地区尤为显著。调研发现,农村地区大部分适婚女性因教育、就业等向城市单向流动,这部分女性受城市婚恋观念影响,择偶时倾向于“情绪稳定”“生活品质”等现代诉求,与农村男性传统婚恋观念形成错位,加之农村适婚男性普遍学历偏低、工作不稳定,难以满足女性对物质条件与情感价值的需求,农村婚姻资源面临“空心化”趋势。另外,近年来农村地区婚姻成本持续攀升,结婚彩礼普遍达到10余万元甚至更高,加上车房购置等“基本条件”,婚姻成本远超普通农村家庭承受能力,农村婚姻资源的结构性流失与婚配成本的非理性攀升,导致农村婚姻资源“空心化”现象进一步加剧,或将催生多重次生社会风险:一是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易陷入心理失衡,从而失去生活动力,产生放弃结婚生子的思想,甚至出现赌博、盗窃、强奸等越轨行为;二是高价彩礼或致使部分农村家庭“因婚致贫”,陷入经济困境;三是农村“光棍潮”或将冲击乡村伦理秩序,导致产生买卖婚姻、闪婚闪离、一女多嫁等婚嫁乱象;四是农村大量未婚男性进入老年后又需政府兜底养老,加重财政负担,增加社会保障压力;五是农村青年结婚登记率、生育率呈下降趋势,导致农村人才匮乏,极大影响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农村婚姻资源“空心化”是多重社会矛盾交织的缩影,需以系统性思维推动农村地区经济、教育、文化协同发展,将农村青年婚配问题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负责的共治格局,更好保障农村青年的婚恋权益与社会稳定。为此,建议:
一、“产业孵化+技术培训”双轨赋能。结合县域特色产业打造产业集群,鼓励返乡创业青年依托京东农场、拼多多助农计划等平台,发展订单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办公场地、学习培训、免息创业贷款等支持。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联合职业院校开设农业电商、智慧农机操作、乡村旅游管理等定向培训课程,组织农村青年结合自身特长爱好参与培训,培训结束后统一颁发国家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并直接对接企业就业,完成“培训+认证+就业”的闭环,吸引更多农村青年留乡或返乡就业。
二、“移风易俗+婚恋服务”双向干预。深化乡风文明建设成果,将“彩礼最高额度”“禁止买卖婚姻”“反对闪婚闪离”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探索实行彩礼备案制,彩礼超过限额需进行备案说明。充分发挥乡风文明建设中红白理事会作用,建立“红白理事会”星级评定制度,探索婚俗信用管理,对遵守移风易俗规定的家庭在信贷、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县乡两级妇联组织要全面摸排统计农村适婚人群数量,建立农村适婚人群数据库,定期组织开展城乡适婚青年联谊、婚恋能力培训、大龄单身人群心理疏导、婚姻法律知识宣传等活动。
三、“互助养老+风险监测”双头防范。探索“互助养老”模式,以乡镇或村为单位,组织50岁以上未婚男性成立互助养老志愿服务队,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培训护理技能,互助养老队队员通过参与照料高龄老人或残疾人士、村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存储本人享受养老服务时长。鼓励保险公司推出“无子女家庭养老保险”,允许50岁以上未婚男性以耕地、住房等抵押贷款缴纳保费,财政适当进行保费补贴,63岁后根据当地人均基本工资水平,每月领取养老金。探索建立”农村大龄未婚群体动态监测平台”,整合公安、民政、医疗等多部门数据,设置赌博记录、异常消费、重大疾病等预警指标,对异常情况及时干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