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县茶产业发展缩影
思南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据陆羽著《茶经》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当时费州,为今贵州思南、德江一带)。据《洪武年间朝廷记事本》记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八月,思南宣慰司田仁智进京朝觐,进贡方物有思南鹦鹉溪马河晏茶。清乾隆《贵州通志》记载:“蛮夷司鹦鹉溪出者,名晏茶,色味颇佳”。《中国茶事大典》记载:晏茶,清代名茶,贵州思南府产。近年来,依托悠久的种茶历史、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抢抓全省发展茶产业战略机遇,思南茶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笔者长期关注茶产业发展,近年来又具体从事茶产业发展工作。现将思南县茶场的发展历程略述于后,以期从一个茶场的发展窥见思南茶产业发展之路。
一、历史沿革
贵州省思南县茶场是国营农场,位于大坝场镇筑山村,隶属于思南县农业农村局,为企业性质。茶场从1962建设以来,历经风雨,艰难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在思南县大力发展茶产业的今天,茶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领大坝场镇乃至全县茶产业发展,再一次焕发出青春活力。
上世纪50年代,在思南县大坝场区官寨乡筑山大队成立了大坝场社会儿童福利院。1963年春,大坝场区政府租赁大坝场社会儿童福利院的场地和住房筹办了大坝场八一农中,开设了农业班、畜牧班和茶叶班。1964年,为学以致用,大坝场八一农中与儿童福利院共同经营茶场。1968年11月,思南县人民政府响应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号召,把大坝场八一农中转为五七干校,接管茶场并命名为思南县五七茶场。1969年4月,撤消五七干校,把五七茶场更名为思南县大坝场国营茶场。1970年6月,五七茶场与儿童福利院合并,成立思南县革命委员会五七茶场。1974年1月,恢复为思南县大坝场国营茶场。1976年9月,贵州省农业局、贵州省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思南县茶场纳入国家计划的批复》((76)黔农字第70号、(76)黔财企字第383号),批准县茶场属企业性质,由思南县农业局管理,并更名为思南县茶场。1987年6月,更名为贵州省思南县茶场至今。
二、茶场建设
1962年,大坝场社会儿童福利院开垦土地种植14亩茶叶。1966年至1968年,大坝场八一农中与儿童福利院又种植茶叶38亩。此后茶场持续建设。最初农中学员用简陋的木制制茶工具学习制茶,1974年前,茶叶加工全系手工操作,产品均为粗茶。
1974年购置55型滚干机1台,25型揉茶机1台。至1976年,茶场占地350亩,茶园面积扩大到250亩,有正式职工53人,由知青、孤儿、转业军人、干部组成,有职工住房50余套,拖拉机1台,制茶车间1栋,滚筒杀青机4台,揉捻机4台,年生产6万余斤茶叶,由国家按计划统购统销。1978年1月12日,时任思南县茶场场长邓万钧,作为国营农场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并与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汪东兴等合影留念。
1981年,思南县茶场筹集资金,组织人力,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将大坝场中学后边120余亩荒山用推土机作业,全部开辟为茶园,并命名为新茶山。1985年,茶场以物资换荒山的方式将泡东坡70余亩荒山人工开辟成了60亩茶园。茶场总占地面积达到530亩,茶园面积430亩。1982年,精制茶3万多斤,经省检验合格,调运广州出口。1985年,全场有职工70人。另种茉莉花3.8亩,为生产茉莉花茶提供原料。有制茶机械10余台(件),年产茶稳定在6万余斤,占全县茶产量50%左右。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放了茶叶计划调控,取消了统购统销政策,思南县茶场因不适应市场竞争举步维艰,连职工养老金都无力缴纳,部分职工或外调、或停薪留职自谋出路。1993年至2010年期间,留在茶场的干部职工千方百计维持着茶场的正常经营,创建自主品牌,改进制茶工艺,开拓省外市场,开展多种经营。2004年底,经茶场职工大会通过,报县主管局批准,茶场将茶园与加工车间外包,将承包费用于缴纳职工养老金。
2011年,国家逐年开始对农垦农场进行危旧房改造,加大对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2014年,思南县茶场被农业部列入“十三五”贫困农场进行重点扶持。2011年至2015年,思南县茶场共获中央及贵州省财政农垦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共计266.9万元,对场内34套职工危旧房进行了改造,硬化路面、场院1200平方米,改建公厕2座、新增太阳能路灯20盏、改造饮用蓄水池2座(350立方米)、修建2000立方米水塘1座、更换200千伏变压器一台、修建绿化带400平方米。
201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5〕33号)。2016年,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16〕33号),对贵州农垦改革发展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2017年11月,思南县茶场终止了对外承包合同,收回车间和茶园,自己发展经营。
2016年至2018年,思南县茶场先后获得中央财政资金480万元、县扶贫资金120万元,维修改造职工活动中心600平方米,绿化场区1200平方米,新修观光亭2座,观光长廊30米,停车场600平方米,安装室外健身器材9套,并对职工住房的水、电及排污沟渠进行改造。对茶园进行了土地确权,台刈改造、管护老茶园110亩,重修剪、管护低产茶园257亩,对修建于1972年和1992年的两座制茶车间(1300平方米)进行维修改造,添加制茶设备47台套并对原有部分制茶机器进行了维修。茶场面貌焕然一新。茶场于2019年春正式重启茶叶生产加工,并计划修建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大宗茶生产车间。
三、品牌创建
1985年,思南县茶场在荒山泡东坡上开垦种上了当时的国家级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1993年4月,省茶叶协会牟应书先生来茶场教授名优茶手工制作技术。1995年,经过两年制作名优茶技术探索,茶场决定以毛尖为主打产品,所制作的毛尖茶在色、香、味、形方面均属上乘,并以“东坡”品牌命名。1999年定型生产出一款以清明前采摘优质芽叶为原料经手工制作而成的毛尖茶,命名为“东坡毛尖”。此茶外形条索卷曲、披毫隐绿、茶汤淡黄、清香怡人、回味甘甜,此茶一经推出,便获得无数好评,并远销江浙一带。
1999年6月,东坡毛尖荣获第三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二等奖。2000年10月,东坡毛尖在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中被韩国茶人联合会国际名茶评审委员会评为国际名茶银奖。2003年10月,东坡毛尖荣获首届贵州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名牌农产品”称号。2009年7月,思南县茶场选送的“馨韵”牌石林春芽(后更名为东坡翠芽)荣获中国茶叶学会组织的“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
思南县茶场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思南茶产业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如今的思南,乌江两岸,绿茶飘香。全县现有茶园18.7万亩,投产茶园12.03万亩。发展茶业经营主体183家,其中,国家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个,省级龙头企业7个,市级龙头企业10个,茶叶加工厂37个。2018年全县茶叶产量1.02吨,实现产值12亿元。70万思南儿女抢抓发展机遇,刷新思维,以非同寻常的智慧和勇气,催生了一片片青青茶园、一座座茶叶加工厂,生态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加快了我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吴华,思南县政协副主席,思南县农业园区重大项目协调指挥部副指挥长,思南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副组长;邓小东,高级农艺师,第十四届思南县政协委员,思南县农业园区重大项目协调指挥部成员。)